"/>

揭阳农村扶贫实践与成效分析

揭阳新闻网 阅读:4 2025-07-04 08:38:02 评论:0
揭阳农村扶贫实践与成效分析

揭阳市作为广东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,近年来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与精准施策,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村的全面脱贫。这一成果的背后,是一套涵盖责任落实、资源整合、产业扶持与长效保障的综合性扶贫体系。以下从政策框架、实施路径、典型案例及可持续机制四个维度,剖析揭阳农村扶贫计划的实践逻辑与社会效益。

四级联动责任体系: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集团攻坚”

揭阳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定位为“最大政治责任”与“第一民生工程”,构建了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链条。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,走访全市32个重点乡镇,带动基层干部落实“遍访制度”,形成“一级带着一级干”的攻坚态势。这种垂直化管理模式确保了政策执行不衰减,例如通过“1+5+1”农村工作措施体系(即1个总体方案、5大要素改革、1套保障机制),将土地制度改革、农民增收等抽象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。2020年6月底,全市162个省定贫困村提前半年全部达到退出标准,10584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印证了责任压实与政策协同的有效性。

资源整合的“三驾马车”:资金、技术与基建

扶贫计划的核心在于打破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。揭阳通过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本,重点投向产业培育与基础设施。以惠来县鳌江镇虎堀村为例,原本因交通闭塞导致农产品滞销,扶贫资金注入后修建村道并配套冷链仓储,使荔枝收购价从每斤2元提升至5元,相当于为每户果农年均增收1.2万元。技术培训则采用“订单式”服务,如揭西县井新村针对青梅种植开展嫁接技术培训,将挂果率提高40%,技术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。这些举措如同为农村经济安装“新引擎”,截至2020年11月,全市36998户建档立卡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扶贫前增长逾3倍。

社区参与的“造血式扶贫”:以和美村为例

普宁市大南山街道和美村的蜕变,生动诠释了“授人以渔”的扶贫理念。该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将闲置山地流转为光伏发电项目,村民既获得土地租金,又参与电站运维获取工资。这种“资源变资产、农民变股东”的模式,使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跃升至50万元,贫困户年均分红达6000元。更关键的是,项目决策全程公开听证,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选定产业方向,确保了扶贫举措与本地需求的精准匹配。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仅提升效率,更培育了村民的主体意识,为后续乡村振兴储备了社会资本。

长效机制的“双保险”:防返贫与促振兴

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揭阳通过建立“动态监测+产业延续”双轨机制巩固成果。一方面,对脱贫户实施“红黄蓝”三色预警管理,重点跟踪因病、因灾等风险群体,确保帮扶政策延续3年过渡期;另一方面,将扶贫产业纳入县域经济规划,如大溪镇依托扶贫期间建成的蔬菜基地,引入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,使农业附加值提升200%。这种“短期保底线、长期谋发展”的思维,正推动揭阳从“脱贫攻坚”向“农业农村现代化”无缝衔接。

站在2025年回望,揭阳扶贫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变化,更在于探索出一条“政府主导不包办、市场运作不失位、农民参与不缺席”的协同治理路径。其经验表明,唯有将外部资源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,才能让脱贫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。对于政策制定者,这提示了制度设计需预留弹性空间;对研究者而言,则提供了城乡二元结构破解的鲜活样本。未来,随着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的深化落实,揭阳或将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微观窗口。


揭阳要闻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揭阳新闻网提供新闻、政务、生活等20+频道服务,助力企业推广与市民信息获取。比喻:像“城市信息枢纽”,连接政府、企业与百姓